中醫解說先兆流產(作小產)及處理方法

相等於中醫中的「胎漏」、「胎動不安」等。定義是妊娠28周以前先出現少量陰道流血,常為暗紅色或血性白帶,無妊娠物排出,隨後出現下腹痛或腰背痛,婦科檢查宮頸口未開,胎膜未破,子宮大小與停經周數相符,胎兒尚成活。

發生在妊娠12周內稱為早期先兆流產,其後的稱晚期先兆流產。
臨床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證型:

1. 氣血虧虛型 女性以血爲根本,懷孕後陰血彙聚于胞宮,以滋養胎元。若氣血虧虛,導致胞宮血脈空虛,胎兒失養,可能引發胎兒生長緩慢、流産等。宜補腎健脾,益氣養血。

    2. 血熱型 血熱證有虛實之分,陰虛內熱常見為虛熱,實熱多爲素體陽盛,或外感熱邪,或情志不暢,鬱而化火,或經常服食煎炸、辛辣溫燥之品,助火熱熾盛,化爲血熱,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治宜補腎清熱安胎。

    3. 血瘀型 孕婦素有朱古力瘤、或者子宮肌瘤等癥瘕,或孕後不慎跌撲損傷等刺激,皆可致沖任氣血不暢,胞宮瘀阻,引起胎漏、胎動不安等症狀。治宜補腎活血化瘀。

    4. 肝鬱證 女子以肝爲先天,若肝氣鬱滯,氣行不暢,經常抑鬱、低落,若肝鬱而不發,鬱熱化火,則情致急躁易怒,怒則動胎。治宜疏肝解鬱。

    中醫處理先兆流產 可以使用內服中藥外,還可以使用:
    1. 穴位貼敷
    2. 中藥熏藥及浴足
    3. 灸法
    4. 針刺

    中藥熏洗及浴足治療是指採用藥物煎煮的汁液熏洗身體,以潤澤肌表、溫通經絡,常用中藥有菟絲子、續斷、白術、桑寄生、黨參、甘草、茯苓等等。  

    針灸和灸法是指針刺特定穴位或使用藥物燃燒的熱力作用于局部穴位,具有溫經通絡、行氣化瘀。在復發性流産患者備孕前調理,能有效預防孕後胎漏、胎動不安症狀的發生,能够改善血栓前狀態,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降低流産率。

    中醫認為腎爲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主系胞,爲沖任之本,是維持妊娠和胎兒發育的基礎。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妊娠後注意養胎、溫胎、固胎,尤其治療腎虛證或脾腎兩虛證早期先兆流産,以腎虛爲要,脾腎雙補。

    撰文:何慧欣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學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理學碩士(內科)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客席講師


    更多健康生活資訊及養生熱話: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healthwins.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ins.hk
    Eshop: https://eshop.healthwins.com.hk/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健康新知、疾病問題、健康潮流、健康食譜、塑身美容心得、運動分享、甚至係運動/醫療疾病的新聞稿,都歡迎聯絡編輯及歡迎任何廣告合作/品牌邀約。

    電郵聯繫: info@healthwins.com.hk
    廣告合作: sales@healthwins.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