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拆解低血壓】血壓低屬「虛証」與體內氣血不足有關  內服中藥、針刺與艾灸能有效調治及舒緩症狀

所謂低血壓,指血壓低於90/60 mmHg,一般認為瘦弱的人血壓會偏低,但其實不能一概而論,血壓不是一個單憑外表就能看出的東西。有些人群容易血壓偏低,例如孕婦、老人家、長期卧床等人士,有些則是由服用某類藥物或患上其他疾病引起。 

平日經常聽到「踎底起身見頭暈」,其實是體位性低血壓,屬低血壓的一種,指突然改變姿勢,出現血壓下降,導致眼暈眼花、頭重腳輕、出冷汗等症狀。

有些人血壓素來偏低,如果平日無其他不適,暫不需治療;但有些人長期血壓偏低,經常頭暈、易疲累、不能集中、影響工作,則需要多加留意及治療。有些人可能覺得血壓高先要注意,但如血壓突然急速下降,除了可引起頭暈心悸、呼吸短淺、噁心等症狀,嚴重者還會昏厥、中風、甚至死亡。

中醫認為血壓低屬「虛証」,與體內氣血不足有關,主要是「生成不足」及「消耗太快」兩大因素。

1. 氣血生成不足

首先是欠缺氣血生成的原料,指例如偏食、減肥等原因,進食減少或營養不均衡,來源不足,自然影響氣血生成的量;其次是一些身體原因,例如遺傳、素來體弱多病等,縱使有足夠飲食,體內臟腑(尤其脾胃)未能將食物轉化成身體所需的氣血,氣血量亦會不足。

2. 氣血消耗太快

常見原因如熬夜、過勞、性格較易擔心、憂思太過等,都會不知不覺間消耗氣血,要知道若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及放鬆,消耗只會愈來愈快,即便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及辛勤的脾胃,長期下來,造氣血的速度遠不及消耗的速度,氣血水平都會下降。

在體內氣血不足的情況下,除引發血壓低外,還會造成其他症狀,氣虛人士會出現神疲乏力、不夠氣、說話細聲、胸悶等症狀;血虛人士容易有頭暈、心跳快而大力、心驚心慌、面色蒼白、失眠或手足麻痺等情況;若長此下去,可演變成陽虛體質,導致怕冷、手腳凍、易出汗、尿頻、容易腹瀉等問題。

中藥調治方面,不單只是升高血壓,而是調整體質,可按病人情況,使用內服中藥、針刺與艾灸。除了直接補充身體氣血及陽氣之外,亦要改善臟腑功能,讓身體生成氣血的過程恢復正常。另外,還要讓病人明白身體開始不勝負荷,需從工作及生活上作出改變,減少消耗。

低血壓人士在生活上需多注意以下事項: 

1.如屬體位性低血壓,在轉變姿勢時要減慢速度。

2.體重過輕者,可以適當增重至健康水平。

3.飲食定時,營養均衡,以免造成貧血或血糖低,減少誘發血壓下降。

4.養成運動習慣,不久坐或卧床,促進血液循環。

5.多喝水以增加血液量。

6.天氣炎熱在戶外活動時,要多補充水份,避免脫水。

撰文:何肇婷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針灸學)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


更多健康生活資訊及養生熱話: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healthwins.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ins.hk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健康新知、疾病問題、健康潮流、健康食譜、塑身美容心得、運動分享、甚至係運動/醫療疾病的新聞稿,都歡迎聯絡編輯及歡迎任何廣告合作/品牌邀約。

電郵聯繫: info@healthwins.com.hk
廣告合作: sales@healthwins.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