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敏感在西醫學的全名是過敏性鼻炎,主要是以鼻癢、打噴嚏、水樣鼻涕、鼻塞為主要症狀及這種情況會每天持續,而且可達一小時以上。有些人還會伴隨眼睛發癢、發紅及流淚或咳嗽、咽喉癢感,嚴重的更會有明顯的黑眼圈。另外,很多時鼻敏感都是由接觸一些致敏原引起,例如:室內、外塵埃,塵蟎, 真菌,動物毛髮,棉花絮等,這多引起經常性發作或植物花粉則引起為季節性發作為多。
而鼻敏感在中醫古代文獻中又稱為鼻鼽、鼽嚏、鼽水等。始見於在黃帝內經《素問.脈解》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說明了陽明經與鼻鼽的關係。而「鼻鼽」作為病名則始於秦漢,至明清時代成為固定成熟的稱謂。而且在中《素問》亦簡單簡單地描述了鼻敏感的主要症候:「鼽者,鼻出清涕也。」、「嚏, 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
在中醫學來說,引起鼻敏感分為內因及外因。內因是臟腑虛弱,其功能失調,以肺、脾、腎之虛損為主,特別與肺氣虛弱相關。肺氣的充實,有賴於脾氣的輸布,脾氣虛弱,可致肺氣不足,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寒濕久凝鼻部而致病,還有腎主納氣,為氣之根,若腎的精氣不足,氣不歸元,腎失攝納,陽氣易於耗散,風邪得以內侵,也可理解做人體免疫力低下,而易感外邪而致病;外因則是以外在環境因素為主,感受風寒,或因某些飲食物觸發,或因鬱熱內蘊侵襲鼻竅而致。
在治療鼻敏感方面,中醫以通補並用為基本治療法則,在溫補肺、脾、腎三臟,益氣固表、拒邪於外同時,兼以祛風散寒、清宣肺氣、通利鼻竅,實行標本同治。所以中醫除了可以用近年流行的三伏及三九天灸,以改善體質外,針灸、中藥及食療在臨床上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三伏及三九天灸是把一些溫熱的藥膏以敷料貼在相應的穴位上,刺激人體經絡,調節其免疫系統,以改善患者體質。由於天灸是根據節氣而進行的治療,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所以平常的時間則可以進行針灸治療,以實利標本同治。
印堂,迎香都是鼻周附近的穴位,在發作時期用適當指力按摩穴位會有髮善鼻周血液循環,通利鼻竅的作用。
而中藥及食療方面,中醫一直講求藥食同源。如果患者不是處於急性發作的時期,可以參考以下食譜,作平常調理之用,平均一星期飲用兩至三天就足夠,由於黃芪性甘、微溫,部份患者害怕飲用後「上火」,而事實上都提以虛火為主,只要注意飲食不要過份辛辣厚味,早睡早起,便沒有問題。
黃芪生薑飲(2人份量):黃芪10G 生薑3片 杞子10G 大棗2-3粒 龍眼肉10G,如飲後感咽痛,可加麥冬10G。
另外鼻塞明顯者,可用白芷、川芎、細辛、辛夷共研細末,置瓶內,嗅之或用新鮮鵝不食草汁液滴鼻。
撰文:孫頴儀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
浸會大學中醫學及生物醫學(榮譽)學士
香港大學中醫學(針灸學)碩士
更多健康生活資訊及養生熱話: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healthwins.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ins.hk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健康新知、疾病問題、健康潮流、健康食譜、塑身美容心得、運動分享、甚至係運動/醫療疾病的新聞稿,都歡迎聯絡編輯及歡迎任何廣告合作/品牌邀約。
電郵聯繫: info@woocommerce-1356270-4988543.cloudwaysapps.com
廣告合作: sales@woocommerce-1356270-4988543.cloudwaysapp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