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25歲的王小姐發現自己頸部下方愈來愈腫脹。初時她以為只是肥胖,然而無論如何節食或做運動,頸部腫脹依然沒有改善,甚至發現左右不對稱。於是她經家庭醫生轉介後,向外科醫生尋求協助。
外科醫生為王小姐作觸診檢查時,發現左甲狀腺有一個2厘米的結節,而且氣管向右偏移。幸好,她並無淋巴結脹大,亦無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跡象。
醫生為王小姐安排超聲波,確定左甲狀腺有一個2厘米的橢圓形,實性和邊界不清的結節。經抽針檢查後檢測為非典型細胞。其後外科醫生為王小姐進行左半甲狀腺切除術,術後康復進展良好。病理報告診斷為乳頭狀癌。幸好病灶完整切除,亦無侵略其他組織,淋巴結轉移或擴散。術後她不需要長期進食甲狀腺補充劑,只需要定期進行臨床及超聲波檢查,監察右半甲狀腺便可。
什麼是大頸泡?有什麼病徵?
大頸泡其實是甲狀腺腫脹的俗稱,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大頸泡亦可細分為甲狀腺腫大和甲狀腺結節。據非正式統計,本港平均10人就有大約4-5人患上這些病症,當中以女性患者較多(約佔75%)。
大頸泡的成因有很多。甲狀腺癌,甲狀腺功能失調,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一些良性增生,結節或水囊皆可引致大頸泡。
不得不說,甲狀腺癌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根據醫院管理局於2021年的數據,甲狀腺癌的總發病率排行第8位(女性發病率則排行第5位)。當中女性比男性患甲狀腺癌的風險高三倍。幸好,90% 的甲狀腺癌的生長速度慢,而超過 90% 的病人可以根治。
絕大部份病人均沒有病徵,只是從不同途徑偶然發現,例如臨床檢查和各式各樣的掃描等。小部份病人會因為頸部腫脹或甲狀腺功能失調,選擇求醫時被發現。
如何確診大頸泡?
外科醫生通常會依靠問診及臨床檢查作初步診斷。要確診不同的甲狀腺問題,醫生可能安排抽血,超聲波和細針穿刺檢查(俗稱抽針)。
抽血的作用主要是檢查甲狀腺的功能有否異常。
超聲波則用於評估甲狀腺的結構及患上癌症的機會。一般而言,評估的準則包括該病灶的形狀,大小,邊緣,回音性結構,血流分布,有否微小鈣化點,淋巴結異常等等。
如果超聲波有異常,醫生會建議細針穿刺檢查,以抽取組織化驗。這是一個小手術,醫生會以無菌技術,利用甲狀腺超聲波導引細針穿刺。雖然這是一個入侵性的步驟,然而在現今的技術下,此檢查仍是十分安全的,嚴重的併發症亦較為罕見。
如何治療?
醫生會根據和綜合超聲波及抽針結果,為病人度身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總括而言,如果超聲波和抽針結果一致良性,治療方案則主要以觀察或為主。另一方面,如果超聲波和抽針結果不一致,或者其中一方結果有可疑,外科醫生可能會建議甲狀腺切除手術以排除癌症的可能性。
甲狀腺手術的規模及種類要視乎術前評估和病灶的侵略性而定。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研究指出現今手術的規模可以愈來愈小,但仍能達到同樣的預後效果。病人的生活質素繼而能夠大大提升,影響非常深遠。
如有任何疑問,請立即向你的外科醫生查詢。
撰文:曾怡寶醫生 外科專科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ChB (CUHK)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外科) FRCSEd (Gen)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FCSHK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FHKAM (Surgery)
更多健康生活資訊及養生熱話: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healthwins.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ins.hk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健康新知、疾病問題、健康潮流、健康食譜、塑身美容心得、運動分享、甚至係運動/醫療疾病的新聞稿,都歡迎聯絡編輯及歡迎任何廣告合作/品牌邀約。